发表时间: 2024-12-14 11:19
(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请知悉。)
晚饭时间,电视里正播放着新闻,80岁的陈阿姨却一脸茫然地望着家人。
儿媳妇问她:“妈,您想吃点什么?”陈阿姨皱着眉头,指指耳朵,又指指电视,嘴里含糊不清地嘟囔着。
儿媳妇提高了音量,又问了一遍,陈阿姨还是一脸疑惑。
她能听见儿媳妇的声音,电视的声音,甚至窗外汽车的鸣笛声,但她就是不明白儿媳妇在说什么,新闻里播报的又是什么内容。
这种“听得见却听不懂”的奇怪症状,让陈阿姨和家人都感到困惑和不安。
这到底是怎么回事,难道是年纪大了,脑子不好使了,还是得了什么怪病?
耳聋其实不是只有一种,我们都知道声音从外界传入我们的大脑,需要一个过程。
它首先要通过外耳道到达鼓膜,引起鼓膜振动,然后通过中耳的听小骨链将振动传递到内耳,刺激内耳的毛细胞,最终转化成神经信号,再由听神经传递到大脑的听觉中枢,我们才能听到并理解声音。
其中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,都会导致听力下降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耳聋,根据出现问题的原因不同,耳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:
1.传导性耳聋
如果外耳道被堵住了,或者听小骨链断了,声音就无法顺利到达内耳,自然也就听不到了。
这种情况就是传导性耳聋,引起传导性耳聋的原因有很多。
比如外耳道耳屎堵住了、异物进入、外耳道炎症等等,这些都会阻碍声音进入,另外一些中耳疾病也会导致声音传递受阻。
好消息是这类耳聋通常可以通过药物治疗、手术修复等方法来改善听力。
2.感音神经性耳聋
如果声音顺利到达了内耳,但是内耳的接收器毛细胞,或者负责传递信号的线路听神经出现了问题,那么大脑也无法接收到正确的声音信号,这种情况就是感音神经性耳聋。
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罪魁祸首就更多了,比如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噪声环境中,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,年龄增长导致的听觉器官老化,以及遗传因素、病毒感染等等。
感音神经性耳聋又可以细分为老年性、噪声性、突发性等。
其中突发性耳聋就像它的名字一样,发病很突然,原因也往往不明,需要及时就医。
3.神经性耳聋或者中枢性耳聋
最后一种情况,声音信号虽然顺利到达了大脑,但是大脑的翻译中心,也就是咱们的听觉中枢神经出了问题,导致我们无法理解听到的声音。
这就像陈阿姨的情况,她能听见声音,但就是不明白是什么意思,这种情况就是神经性耳聋或中枢性耳聋。
引起神经性耳聋或者中枢性耳聋的原因也比较复杂,很多种疾病都会导致它的出现。
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神经性耳聋的特殊性,患者能听到声音,但无法理解声音的含义,这和听觉中枢对声音信息的处理障碍有关,即使使用助听器放大音量,也无法解决根本问题。
前面我们提到,神经性耳聋是因为听觉中枢神经出了问题,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状态出现的?
听觉中枢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它和内耳的毛细胞、听神经,以及连接耳朵和大脑的听觉通路密切相关,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听觉系统。
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,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。
在神经性耳聋中,最常见的罪魁祸首就是听觉通路和听觉中枢的损伤。
听觉通路连接着耳朵和大脑,如果发生堵塞或者损坏,声音信号就无法顺利到达目的地。
而听觉中枢负责把接收到的声音信号,翻译成我们可以理解的语言和信息。
如果它出现故障,即使声音信号能够顺利到达,我们也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。
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听觉通路和听觉中枢的损伤?
这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例如脑卒中可能会导致听觉中枢所在的脑区域供血不足,造成损伤。
听神经瘤会压迫听神经和听觉通路,影响声音信号的传递,头部外伤也可能导致听觉通路和听觉中枢的损伤。
某些病毒或细菌感染也可能累及听觉系统,造成神经性耳聋,基因缺陷也可能导致听觉系统发育异常,增加患神经性耳聋的风险。
正是由于病变部位位于大脑深处,使得神经性耳聋比其他类型的耳聋更棘手。
而除了“听得见却听不懂”这一核心症状外,神经性耳聋还可能会听到持续或间歇性的嗡嗡声、嘶嘶声或其他类型的噪声。
即使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,患者也容易感到听力疲惫,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听取声音。
即使能够听到声音,患者也很难分辨出不同的语音,尤其是在嘈杂的环境中,还难以判断声音的来源方向。
对于神经性耳聋,早期诊断是获得最佳治疗和康复效果的关键,专业的听力测试能够全面评估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,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。
所以一旦出现相关症状,一定要及时就医,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,不要延误治疗时机。
除了神经性耳聋之外,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就是噪声性耳聋。尤其是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下,会导致噪声性耳聋。
虽然没有神经性耳聋那么可怕,但也是个高发的“杀手”,噪声性耳聋的发生具有隐匿性,其发展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。
早期症状经常被忽视,最初可能只是短暂的耳鸣或轻微的听力下降,容易被误认为是疲劳所致,并自行恢复而未引起重视。
现代生活环境中,噪声污染已成为一个普遍问题,各种噪声源潜伏在我们的周围,对听力健康构成持续威胁。
从交通工具的轰鸣声到工厂的机器运转声,再到娱乐场所的喧闹声,这些常见的噪声都在不同程度上损害着我们的听力。
甚至长时间使用耳机,或者音量过大,都会对听力造成损伤。
而耳聋带来的不便,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多,它不仅仅是“听不见”那么简单,更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。
交流障碍、社交孤立、学习和工作效率下降、安全风险增加,这些都是耳聋可能带来的后果。
如果听不清别人说话,沟通就会变得困难重重,参与社交活动也会变得力不从心,甚至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,在学习和工作中,听力障碍会影响信息获取和处理,降低效率。
更重要的是,听不见周围的声音,会增加意外事故的风险,比如没有办法及时躲避车辆或警报声。
前面说到了这些问题,接下来就要说说,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出现耳聋问题。
从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工作,守护我们的听力健康,预防耳聋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。
比如避免不必要的噪声暴露是预防噪声性耳聋的关键,尽量远离噪声环境,必须身处其中时要佩戴耳塞等防护装备。
我们在使用耳机时,最好遵循“60-60原则”,即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%,连续使用时间不超过60分钟。
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噪声环境,例如减少在嘈杂的街道或工厂附近逗留的时间。
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可以帮助我们早期发现听力损失,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,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。
就像定期体检一样,听力检查也应该成为我们健康管理的一部分。
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会影响听力健康,积极控制血压、血糖,保持良好的心血管健康,也是间接保护听力。
某些药物具有耳毒性,用药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,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。
吸烟和酗酒都会损害内耳毛细胞,增加患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风险,所以我们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均衡饮食、适度运动、充足睡眠,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整体健康,包括听力健康。
如果已经出现听力问题,也不要灰心,积极寻求治疗和康复,还是有机会改善听力。
传导性耳聋通常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来改善听力,感音神经性耳聋早期干预效果较好,药物治疗可以帮助保护残余听力,延缓病情进展。
对于听力损失较严重的患者,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是有效的辅助工具,而神经性耳聋治疗重点在于病因治疗,如果是由听神经瘤引起的,则需要进行手术切除肿瘤。
如果是由脑卒中引起的,则需要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,此外听觉康复训练也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对声音的理解能力。
听完这番讲解,是不是对耳聋家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?别以为耳聋只是老年人的“专利”,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出现了这个问题。
长期戴耳机听音乐、泡夜店蹦迪,这些行为都在悄悄偷走大家的听力。
从现在开始,调低耳机的音量,远离噪声的侵扰,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别让“隐形杀手”有机可乘。
【免责声明】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信源:
关于耳朵 你必须知道的几个真相——2022-02-28人民网-安徽频道
长期熬夜焦虑,警惕突发性耳聋——浏阳日报2024-12-11